找到相关内容75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行愆法师:佛学问答

    是否一定要食素?  答:素食荤是个人选择,但能戒杀持素者不单能体验和实践佛教慈悲,对众生平等的精神,而亦因你慈悲持素,功德无量,善报自受。若然是家庭主妇要做饭菜,也应以不杀食为原则,只取“三净肉”,即是...

    行愆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074746.html
  • 【佛说大乘金刚经论】浅释--净慧法师

    它,你就成它。你成天想善事,就得善报,你成天想恶念,就得恶报。《优婆塞戒经》里都有;你随佛学就有功德,就能成佛。佛怎么做的呢? 一用斋戒为佛基址。从衣、食、住、行中的食开始,然后一日一食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3476376.html
  •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(第二集)

    缘,你这一生就得去受报。过去生中做了善业的,这一生得善报;过去生中做了恶业的,这一生得恶报,这是凡夫都得要这样还债。   还有一种人,他来这个世间除了酬业以外,他还要做事,做什么事?是做觉悟众生的...只有一个,假如有两个的话,就没有出离的希望。   我们看到这么多的例子,贯穿在轮回当中的这种支配,决定我们轮回的这种生活、这种环境,和我们的状况,那是因果的业力,作善的将来得善报,干恶事的将来会得恶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0776967.html
  • 批判与回应——略论中观应成派对唯识学三自性思想的批判

    遍计所执也是不恰当的。   又清辨也承许遍计所执性于世俗谛中有自性,因为如果完全不承许自性,怎样保证行善能得善报,作恶会得恶报呢?如何保证因果不乱?“但其(应成派)对因果何以不乱的说明显得力不从心,...

    海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75577109.html
  • 六朝形神之争

    ,佛经上说当某一形死亡后,其神又可以寄托到另一形上去了(“更宅彼形”),按照轮回报应的观点,善报和恶报都与人的罪福相关,如果一个人有罪而得报,是报在肉体上还是报在精神上呢?肉体自然死亡,显然无法得报;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3278263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与南宗禅——以敦煌文献为中心

      《金刚经》短小明快,义理幽深,在社会上流行甚广。开元十七年(729年)唐玄宗听到武功县丞苏珪一家持诵《金刚经》带来善报的传说后,“亦发心持经,从化甚众”。[24] 唐玄宗遂亲自为《金刚经》作注,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378745.html
  • 相应部选读·第九单元:见相应

    成形上学的问题,例如不动,风不动、水不流等,由常见引申出来的伦理问题好像也比较小,断见引申出来的伦理问题无善报、无恶报、无善、无恶,引申出人间秩序、人间伦理的问题,见相应我们选出来的这几则大概看出来的...

    林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4378978.html
  • 慧远大师伦理思想略论

    人格,即“人伦之至也”[5]。在这种文化下,人们在情感上总希望善人得善报,恶人得恶报,这些思想在古代神话和古代典籍中多有表现,此处不再例举。   早期的崇德、善恶报应思想,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...

    张有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25681222.html
  •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

    报,善业即有善报,不但嗔堕地狱,喜即生天。若知嗔喜性空,但不执即业脱。若不见性,讲经决无凭,说亦无尽。略标邪正如是,不及一二也。  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,宽时遍法界,窄也不容针。   我本求心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6.html
  •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

    恶行,生命则会向下沉沦,丧失已经获得的种种福报,所谓“心为法本,心尊心使,心之念恶,即行即施,于彼受苦,轮轹于车。心为法本,心尊心使,中心念善,即行即为,受其善报,如影随形。”23 但是,这种种差别...net   21、如在《佛说长阿含经第二分小缘经第一》中,佛陀说其“无上正真道中不须种姓,不恃吾我憍慢之心”,认为“若能舍离种姓,除憍慢心,则于我法中得成道证”。佛陀用行善法必有善报、行不善行必有不善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44584390.html